“原油宝”背后的高风险投资“平民化”,业内:中行风险提示不到位
沸沸扬扬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一个原本离普通投资者相对遥远的投资工具,为何“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对类似原油期货这样的高风险投资工具,普通投资者真的只能“敬而远之”?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经过。就在4月22日,“中国银行”冲上热搜,表面上看,是中行发布公告称,原油宝将暂停(美油、英油)新开仓交易。实际上,是中行推出的原油宝产品严重亏损,让部分投资者遭受重创:不仅本金没了,还可能要倒贴给银行一笔钱。
对此,不少原油宝投资者情绪激动,表示无法接受对这样的结果。
那么,原油宝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呢?据中国银行官网显示,原油宝是指中国银行面向个人客户发行的挂钩境内外原油期货合约的交易产品,按照报价参考对象不同,包括美国原油产品和英国原油产品。其中,美国原油对应的基准标的为“WTI原油期货合约”,英国原油对应的基准标的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并均以美元(USD)和人民币(CNY)计价。
中国银行作为做市商提供报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个人客户在中国银行开立相应综合保证金账户,签订协议,并存入足额保证金后,实现做多与做空双向选择的原油交易工具。与已有的期货产品,以及此前被集中清理的原油现货等产品相比,原油宝本身不具备杠杆属性。
实际上,以上表述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都是看不明白的。这也意味着,原油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工具,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一些高风险投资工具开始走向“平民化”,以原油宝为例,尽管其不等同于原油期货,但从交易机制上看,原油宝的双向交易、保证金交易等的特点,与原油期货、以及被整顿前的原油现货相比都差别不大。
换言之,风险并非发生改变,但投资者群体却吸纳进了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普通投资者。
“投资者要尽量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商品期货的投资者要掌握专业的投资知识,了解投资产品的价格变动规律。”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不具备专业的投资知识和能力,不建议贸然进入商品期货领域进行投资。个人投资者投资原油期货,基本的前提是要对期货市场、交易规则、风险敞口等有所了解。投资者不仅要熟悉期货合约的特点,交易规模,掌握期货交易规则,熟悉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还要对石油的政策属性、投机属性等方面有较多的认识和理解。
“期货是双向交易,不仅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部分银行原油期货投资,采用保证金模式,原始资金的波动风险较大,可能出现交易亏损大于保证金等情况,更适合具有相关的交易经验、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专业人士。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风险,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谨慎参与。”董希淼说。
与此同时,针对原油宝事件本身,也有业内专家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银行在信息披露上可能是不够到位的。比如,原油宝这款产品的交易规则、有何风险、极端波动的情况等或许没有对投资者讲清楚。这在风险提示上是不到位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对于中行原油宝事件,需要判断银行在管理该产品的过程中,是否尽到了专业理性的投资管理人应当履行的审慎管理的受托义务。因为在此之前,就有国内银行将类似产品的合约移仓了,中行为何“慢了一拍”,因此需要查看相关合约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事宜是如何规定的。若中国银行不存在管理人的过错,就无须对投资者损失担责;若存在过错,就应根据过错之大小承担相应损失。因此,破解争议的关键在于合同的约定内容以及合同履行的法律事实。(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