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分歧“历史罕见”
九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下跌近10%,从今年4月的高点累计下跌22%,进入技术性熊市。种种分析指出,引爆油价本轮暴跌的因素包括原油市场的供应充足、需求担忧、投机性卖空猖獗等。
截至9月10日当周,基金经理们的空头仓位比多头仓位多12,680手,这是自2011年1月ICE欧洲期货交易所有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基金经理们还将其看跌柴油的头寸增加至创纪录的64,461手净空头头寸。
同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也给出了类似的看跌情绪爆表的仓位数据,布伦特和WTI原油看涨情绪创历史新低。
原油期权交易和算法驱动的交易大量抛售,推动油价跌至两年多以来的最低点。
但在现货市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高盛表示,由于产量下降和需求复苏,净供应量出现下降,与期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宏观因素引发抛售,但由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产量下降以及我们预测的中国需求温和复苏,我们可追踪的净供应量上周下降了0.6百万桶/每天。
与更强劲的实物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油金融需求跌至历史新低,过去两个月平均下降了7百万桶/每天。
私募股权巨头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的能源路径首席战略官Jeff Currie说,全球市场严重夸大了石油供应过剩的情况,因为中国需求并不像总体数据所显示的那样悲观,而美国原油产量今年基本持平。
Currie在新加坡举行的年度亚太石油会议上表示,对市场供应过剩的担忧“完全被夸大了”,并将其归因于在美国原油产量持平之际对中国需求的过度悲观。
长期来看需求担忧仍占上风。
对需求前景的担忧叠加投资抛售是此前造成油价剧烈下跌的核心因素,包括飓风和利比亚供应下降带来的供应端短期扰动可能难以扭转油价的下行趋势,市场最为担忧的还是需求疲软。
OPEC发布的9月月报连续第二个月对其需求预测进行了小幅下调,预计今年全球需求将增长203万桶/日,2025年增长174万桶/日,此前分别为211万桶/日和178万桶/日,不过这一数字仍高于市场其他机构的预测。
IEA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石油消费量仅增长80万桶/日,为2023年同期增幅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2020年疫情期间石油需求崩溃以来的最低水平。并且将2024年全球需求增长从97万桶/日下调至90.3万桶/日
EIA的预期相对IEA乐观一些,最新预期下调至103万桶/日。
面对需求的持续放缓,OPEC+决定将增产计划推迟两个月,如有必要,可能还会进一步暂停或扭转增产计划。OPEC+原定10月开始每日增产18万桶,相当于全球每日需求的6%.
此举显然是为了阻止油价进一步下跌,但由于非OPEC+产油国的供应增长快于整体需求即使OPEC+继续实施额外减产,原油市场仍面临过剩风险。
对于现在的OPEC+而言,面临艰难的选择:保持产量不变等于承认原油需求疲软,影响市场情绪压低油价,而增加产量则会进一步导致供应过剩。
随着油价走弱,意味着OPEC成员国的收入减少,在收入和市场份额都不断让渡出去的情况下,OPEC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因此,短期来看原油价格仍有反弹空间,但是无法远期改变震荡下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