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门头沟是北京乡土文化资源最密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

提起北京门头沟,大家定会想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门头沟与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今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门头沟区专场中表示,与中心城区以皇城文化为主不同,门头沟是北京乡土文化资源最密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门头沟乡土文化意象的真实写照。
单霁翔介绍,在永定河文化滋养下,门头沟区形成了“十大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古村文化、古道文化、宗教寺庙文化、京西煤业文化、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琉璃文化、元曲文化。这不仅激发了地区文旅产业转型的源动力,也为文旅深度融合、文化惠民利民提供了丰润精神滋养。
门头沟民俗文化既传承着传统的民俗遗存,又蕴涵着各时代民俗文化的丰富营养。单霁翔表示,“这次我参与拍摄《老单游京西》,亲身感受了传承40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的震撼场面。这个庙会堪称华北规模最大的传统民俗庙会,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庙会的历史风貌,吸引了来自京津冀的近百档传统民间花会朝顶进香,既有五虎棍、高跷秧歌等民间花会技艺表演,还有传统庙会必不可少的舍粥、舍馒头等,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香客慕名而来,场面非常壮观。”他认为,庙会的成功举办,很好地辐射带动了周边景区、民宿、餐饮等文旅业态的发展,以妙峰山庙会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和典范。
门头沟的古村资源非常丰富,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北京市传统村落。有被称为山地古民居瑰宝的爨底下村,千年文脉传承尊师重教的灵水村,永定河出山口的三家店村,为元明清三朝皇宫烧造琉璃瓦的琉璃渠村,明代边塞城堡、敌台的沿河城村等。这些古村犹如散落在京西山间的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底蕴诠释着北京古镇古村的独特之美。单霁翔介绍,古村落也越来越多地融入新的业态和文旅元素,焕发了新生机。比如爨底下村开起了文创店,游客们可以体验爨字拓印,感受爨字的由来,还可以到“小院有戏”剧场,欣赏文艺演出。
门头沟的古道资源非常丰富。京西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贯穿了门头沟全境,现存38段、全长约684公里,这些在门头沟的山水间密织着的纵贯东西、横联南北的众多古老道路,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西山大路古道、玉河古道、妙峰山古香道、斋堂川军事商旅古道、百花山香道等。单霁翔介绍,这些年,门头沟正在深入挖掘古道文化,推动京西古道修复、保护与提升,打造了多条古道主题的精品线路,串联了马致远故居、韭园等周边景区、美食、农业等资源,开发了马帮宴这一特色美食。可以说,京西古道是人类往返无穷在山间踏出的史书,它记录了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时代跃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多源,也守护着北京城的烟火人间。
提到宗教寺庙文化,单霁翔说,京西群山之中,寺庙棋布,是北京地区宗教的集中展现之地。门头沟大小佛寺有数百座,最有代表性的是千年皇家古刹潭柘寺和全国三大戒坛之首戒台寺。道教也在门头沟留下了深刻印记,比如燕家台的通仙观、木城涧的玉皇庙等,均占有重要地位。门头沟是北京地区人类最早生活繁衍的地区之一,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妙峰山娘娘庙就是京津冀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心。门头沟充分发挥寺庙文化的优势,让temple walk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古寺遇见美好生活。
单霁翔表示,门头沟的琉璃渠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素有“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的美誉,自辽代起就有琉璃烧制的历史。700年前,皇家琉璃的官窑厂就选址在这里。这里烧制的琉璃,装点了古都北京的色彩,撑起了古建绚丽的屋顶。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殿宇、园林,琉璃构件都是从这里烧制出来的。
除此之外,门头沟还有京西煤业文化、史前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和元曲文化,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和文物大区,也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变迁,门头沟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